机械工程学院“红心向党筑梦想,践行使命敢担当”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纪念馆心得体会(一)
实践团成员高同学
我有幸参观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展览馆,这是一次让我深刻感受到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重要性的经历。展览馆通过生动的展示和详尽的解说,向参观者展示了高西沟地区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踏入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关于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的图片和资料。这些展品传达着高西沟地区曾经面临的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问题,也展示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积极应对挑战、持续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行动。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是每个人都应当关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参观结束后我们又跟随高西沟村委书记的步伐重走了一遍当年总书记来高西沟的路线,
我深刻体会到高西沟村水土治理的重要性。曾经的水土流失问题,通过梯田建设、淤地坝建设、植树造林等措施得到有效控制。高西沟村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找到平衡,实现良性循环。
参观结束后,我深深感慨于高西沟地区在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我意识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积极投入到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的工作中,才能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实践团成员曹同学
参观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展览馆,我深受启发和感动。展览馆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展示了高西沟人民在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方面的艰苦奋斗和辉煌成就。
高西沟的水土保持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面对这一挑战,高西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的原则,实施了“三三制”用地原则,即三分之一的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三分之一用于植树造林,三分之一用于种草养畜。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高西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目标。
展览馆中,我特别被淤地坝的建设所吸引。淤地坝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拦截泥沙,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还淤积出肥沃的土地,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创新的治理方式,体现了高西沟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参观结束后,我深刻感受到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展览馆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展示,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启迪。高西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高西沟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团成员杜同学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参观了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展览馆,馆中详尽的资料和生动的展示,让我对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展览馆位于高西沟的核心区域,分为多个展区,通过图片、文字、模型和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展示了高西沟从严重水土流失到生态治理的成功转型。
高西沟曾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通过梯田建设、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等措施,逐步实现了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坚持,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经过多年的治理,高西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这些成效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治理过程中,高西沟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监测、遥感技术、生物措施等,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和质量。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高西沟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治理,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社区环境变得更加宜居。
参观展览馆后,我不禁思考,高西沟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地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总之,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展览馆不仅是对过去治理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未来治理方向的指引。它提醒我们,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