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 正文

瑶锦风华,非遗印记

为探究乳源瑶族自治县瑶绣的传承发展模式,为非遗传承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2024年7月5日,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瑶光绣影非遗传承实践团在暑期走进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世界过山瑶博物馆,与当地人民一同参观交流学习,探索瑶织的奥秘,领略瑶绣独属芳华。

瑶绣不仅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百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艺术成就,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经长久的历史积淀,不仅成为了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的“门面”,更带领着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人民走出“舒适圈”,加入非遗传承发展的行列,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桥梁”。为响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号召,实践团的成员来到世界过山瑶博物馆,与当地的党支部结对而行,深入探讨交流。党支部成员积极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当地瑶绣文化发展实情,表达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保护。实践团成员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具体实情,积极为非遗文化发展与创新时代接轨建言献策。当地博物馆对于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邀请,讲解员孜孜不倦地为实践团的成员普及瑶绣知识,带领其云游了解瑶绣的发展历程,领略其独特魅力。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瑶绣的历史发展脉络,观赏过山瑶的绣娘在刺绣时从反面挑花,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挑制。一针一线细心制成的绣品不仅正面花纹秀美,反面的阵脚也十分整齐美观。瑶绣瑰宝在历史绵绵长河中被不断地创新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当日,博物馆内不仅有实践团的成员,还有许多被瑶绣瑰宝吸引前来参观的外地游客。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以及远道而来的游客进行深入的探讨。此番交流,参观人员不仅增强了对瑶绣文化的认同感,也提高了自身保护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游客一同参观瑶绣展品。邹欣瑜供图

实践团的成员继而前往博物馆内的百米刺绣长廊进行参观学习。此长廊展示着过山瑶历史文化百米刺绣长卷,也可让实践团成员看到身着瑶族传统服饰的蜡像。蜡像身着服饰大多以黑色、蓝色、白色布料为底布,以红、绿、黄、黑、白五种色线作为线绣,华丽且带有底蕴。百里长廊内所展示的衣服、头帕、脚帽、伞袋等装饰,是当地的民族文化象征。长廊之壮观,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意识到瑶绣贯穿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生活方方面面,切实地伴随着瑶族自治县每一位百姓成长,为其生活增彩添色。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百米刺绣长廊所展示蜡像。潘碧琪供图

实践团成员前往乳源非遗文创孵化基地这一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这里,工作人员身着瑶绣服饰热情招待,为实践团成员答疑解惑,带领其参观基地所设有的主题展厅、展销区、互动区等区域,不仅了解到更为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也看到基地内所陈列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产品。基地内的非遗文化展示,是一代又一代瑶绣艺人审美追求与艺术传承的象征。将非遗与新时代创新融合发展,乳源非遗文创孵化基地是乳源百姓向外开放的一个特色窗口,赋能文化创新,推动瑶绣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图为乳源非遗文创孵化基地工作人员与实践团成员有关瑶绣的交流。陈蕴哲供图

实践团成员继而前往乳源瑶族刺绣非遗工作站进行交流学习。来到县文化馆这一主阵地,实践团成员一一走过瑶绣文化展示空间、传承人传习空间暨研培室等一系列区域,切身体会到非遗工作站对于瑶绣产品研发、展示、销售等的重要作用。每一项工作的运转,都为瑶绣文化传承道路铺砖添瓦。源源不断的积淀,铸就瑶绣文化古韵历久弥新。乳源瑶族刺非遗工作站积极利用自身丰富的非遗资源开展体验活动,为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开拓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乳源瑶族刺绣非遗工作站体验堆花米酒非遗活动。陈海东供图

乳源瑶族自治县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形成浓厚的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将非遗文化与创新融合,推动瑶绣的传承发展,向世人交出属于他们这一代人有关文化传承的满分答卷。与此同时积极顺应潮流趋势,全方位开放,广纳新时代青春力量。实践团成员有幸近距离感受瑶绣文化,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瑶绣作品,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为其精妙和深邃所吸引,更让其体会到瑶绣文化背后所蕴藏的历史韵味。

此次活动的开展对于实践团成员来说受益匪浅。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团成员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瑶绣文化瑰宝的魅力,积极为乳源瑶族刺绣的发展建言献策。通过此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时代新青年加深意识到自身的文化使命,接过时代非遗文化传承的火炬,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陈海东 陈蕴哲 邹欣瑜 潘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