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 正文

何以千万·寻根新生:江苏学子入龙门,对话古镇执笔人

在国家呼唤更多的青年力量投身至乡村振兴的沃土这一号召中,“何以千万·寻根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千万工程”战略决策提出地的浙江,与不同领域的多位95后甚至是00后的新时代富春山居青年执笔人对话。在他们的肺腑之言中,去认识脚下土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去了解在这片土地上世代耕耘的村民,去感受青年从不同角度为乡村振兴带来的意义与价值。团队成员选择了杭州市富阳区龙门镇作为调研地点,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与龙门镇本地从事于基层治理、公共安全、义务教育、农业种植、文旅产业五个不同行业的青年人对话,也走进古镇,了解村民口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团队成员最先来到龙门镇政府,与青年干部张雨阳进行对话。在采访中她说道,“我喜欢扎下根去,用我的笔去挖掘、去发现龙门的真善美,并且把这样的正能量宣传出去。”她没有将理想架空在语言中,而是通过行动实现了她口中的“向下扎根”。她自2020年成为一名青年干部之后,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组织各类活动,积极进行大型活动的宣传报道,并获得2022年富阳区优秀望哨兵、2023年富阳区重大主题对外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奖项,实现了个人的“向上生长”。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访谈工作

青春的颜色,火焰的颜色

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团队成员来到龙门消防专职队,与站长、通讯员、战斗员等对内成员交流并了解到他们作为乡镇消防站点的成员所要负责的工作和承担的责任。队内的战斗员大多数是00后,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将青春奉献给火焰蓝的决心。消防队通讯员汪聪认为作为乡镇街道的一名专职消防员,他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灭火范畴,更是第一时间的救援者,是社区安全教育的守护者,也是灾难面前的稳定力量。团队成员在探访过程中,不仅看到了这一群消防员的认真负责,也看到了他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向这个时代交出的近乎完美的答卷。

图为团队成员与消防队成员合影留念

乡村教育的根,扎在乡土里

在祖国教育事业中,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扎根在中国半数人口生活的广袤乡村,以“乡村教师”的身份,在沃野千里的耕读文化之中播撒知识的火种,延续乡村的文脉。团队成员与当地唯一一所小学取得联系,采访了目前任教于该小学的华伽璐老师,在她的讲述中感受乡村教育中不可磨灭的乡土情怀。华老师认为目前乡村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以总体向好,龙门镇中心小学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生源不足等问题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她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于乡村教育,以星星之火改变现状。

图为华伽璐老师采访剪影

守望麦田,回归山水

如何将现代科技运用到传统产业中始终是时代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团队成员基于科技兴农这一热点话题,了解到龙门镇发展良好的农机产业,与这位将产业版图扩展到三个县级区的95后年轻人进行深入交流。杨佳杰认为,他将农用无人机技术运用到龙门镇甚至是其他乡镇的农田之中,一方面用现代科技解决了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的人力耗费大、工作周期长等问题,另一方面为当地农户或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收。在采访的最后,他呼吁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归山水,感受绿水青山带来的不一样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集农用无人机播撒宣传素材

青山环抱,归乡共振

龙门镇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团队基于此拜访了龙门镇一位自主创业的茶歇主理人。孙王钢在龙门镇近年来大火的杏梅尖脚下经营着一家为背包客提供短暂休憩服务的小院,此前他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庭院经济、户外经济等风口的出现不是他回到家乡开设这家茶歇的唯一原因,他谈到家乡发展的过程中, 团队成员感受到了他心中浓厚的乡土情结。他认为,龙门镇的发展要突破、要创新,他希望通过他的绵薄之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浙西这一座有着古老历史的古镇,也希望通过他的号召,能够有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来杭青年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之中,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访谈工作

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入到乡村之中,感受前期调研资料中的重要成果和发展前景,将社会实践的根本意义和深切感悟徐徐展现在后期撰写的调研报告和制作的总结视频中。这一次社会实践,“何以千万·寻根新生”团队以乡村振兴为基,以“千万工程”为器,从基层治理到产业发展再到乡村教育,多层次、多角度的领会、了解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和创新想法,将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思带回学校,并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运用到实际。面向实际,深入实践,知行合一,团队成员将以更多的实践形式,走进乡村、走进田野,书写无数人共同执笔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供稿:孙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