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探索白姜文化,谋乡村振兴之路
2023年11月10日,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安徽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了深入了解白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8月2日,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白姜文化,振兴乡村”团队成员前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的中华白姜文化园与天门镇蟠龙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铜陵白姜及其种植系统的悠久发展历史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中华白姜文化园进行实地调研,在文化园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铜陵白姜是铜陵“八宝”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追根溯源,其最早可以追寻到春秋时期。北宋时,铜陵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生姜产地,铜陵白姜也被列入为朝廷贡品。2008年,铜陵白姜加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6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安徽铜陵白姜生产系统入榜 。同年8月,铜陵白姜商标被安徽省工商局评为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2023年11月,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随后团队成员进入铜陵白姜文化馆内,了解到与白姜相关的历史故事与传说,深刻感受到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白姜文化的深厚内涵,团队成员对于白姜文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别具一格的智慧与特色
团队成员走入白姜种植系统展示地中,了解白姜种植系统中蕴含的智慧与技艺。铜陵白姜种植系统中核心的三项技术为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芭茅搭棚遮荫。
其中姜阁保种催芽是铜陵白姜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的关键技术与特色。白姜含水量高,正常存放容易发霉腐烂,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姜农们利用耐热的木材和泥土围成一个“天井”,上下留有通风口,底部用柴火加热从而控制姜阁内部的温度和湿度,以此来解决白姜姜种的保存问题。每年立冬,姜农们都会将精挑细选的姜种送入姜阁,24小时薪火不断持续半年时间直到来年播种的到来。
高畦高垄栽培是决定白姜质量的关键技术。姜农头年冬季先将来年种姜的地进行深翻,冻垡晒垡,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改良土壤结构。来年春季再进行两次深翻整细做高约50cm左右高畦,播种前在畦上做高垄,垄高约35cm,垄壁踩实,防止倒塌。在此基础上,来年的白姜就有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产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芭茅搭棚遮荫是为了满足白姜喜荫,怕阳光直射而产生的,姜农们就地取材,利用芭茅作为原材料,在姜种播种后,出苗30%左右开始搭建姜棚遮荫。随着芭茅经风吹雨淋,不断卷缩掉落也满足了了白姜生长对于光照需求逐渐增多的特性。
铜陵白姜农副产品的创收与发展
团队成员与馆内负责人交谈,了解到了白姜产业近些年来的发展现状,白姜农副产品创新给白姜提供了更多的销路,带动了白姜产业的转型与发展。目前铜陵白姜加工主要产品有糖醋姜、酱汁姜、糖冰姜等系列80余个品种。近几年还逐步开发出洗发水、护发素、营养液等日化系列,姜茶、姜贴、膳食纤维保健品系列及冻干果蔬、姜酒、姜糖、姜汁液体饮料等。其中金丰元公司于2017年创立铜陵天农白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200亩,并于2018年成立了金丰元农业发展基地,现已经成为铜陵白姜产业发展的桥头堡。为铜陵白姜走出铜陵,走出安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铜陵白姜文化对于乡村人民生活与收入与影响
参观白姜文化园后,团队成员来到了天门镇蟠龙村。在与张书记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白姜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生活条件。虽然白姜种植比传统农作物复杂的多,需要村民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其价格是传统农作物的数十倍,因此从几年前,村民们陆陆续续开始种植白姜,在几年白姜文化的影响下,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民手头越来越宽裕,真真正正实现了走向乡村振兴的道路。
随后团队成员深入姜田,参观了那一棵棵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白姜,体验了农民生活的汗水与不易,感受在烈日骄阳下茁壮成长的“致富希望”。
此次实践,是所有团队成员一次弥足珍贵的经历,深入实地,了解白姜文化,走入种植前线,感受乡村振兴的魅力。经过此次实践,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了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更加坚定自己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成为敢为人先,不畏艰苦,脚踏实地的新时代好青年。(撰稿:张红利;摄影:夏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