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乡韵,文化兴村|北京体育大学“看今朝”社会实践队赴北京市平谷区耿井村开展实践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上好首都特色“大思政课”,2024年7月-8月,由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商学院的10名成员组成的“看今朝”社会实践队赴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耿井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旨在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助力文化兴农。
图1:实践队成员与村干部在村委会门前合影
立足知农、爱农、助农的思想要求,为深入了解耿井村乡风文化,加强沟通交流,实践队成员与村民在村内协同开展了2次农耕体验、1次卫生大扫除、4次直播助农和文化宣传、1次网格议事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队成员与耿井村村民之间的情感纽带,还在促进农业发展、改善乡村环境、传承乡村文化、创新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积极力量。
图2:实践队成员在耿井村桃园内进行黄桃采摘体验
同时,为宣传落实乡村振兴政策,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耿井村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队结合村内特色非遗文化和村民日常生活,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分别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文化乡村振兴和健康生活为主题,策划开展了三期宣讲活动,为村民们提供了文化乡村振兴新知识、新思路。村民反响积极,宣讲效果显著。
图3:实践队员为村民开展“村课”宣讲活动
耿井村“五虎棍”是平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项目将杂技、武术与戏剧相结合,独具特色,对耿井村的文化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实践队成员以“五虎棍”为核心,先后对耿井村进行多次走访。实践队成员观摩村内与五虎棍有关的壁画,非遗传承人卢洪伟为实践队详细地介绍了耿井村五虎棍的起源与变迁过程、表演形式、发展现状、发展困境等,同时,实践队成员对村民进行了相关访谈,先后举行了2次非遗文化发展座谈会,详细调查了耿井村非遗传承人、参与者、观众和村民以及村干部等不同群体对五虎棍的认识与看法。实践队员还跟随卢书记亲自体验、学习了五虎棍的基本招式。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逐步形成了对耿井村非遗项目“五虎棍”的全面认识,初步形成了非遗文化兴村的发展建议。
图4:实践队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开展非遗文化座谈会
图5:实践队成员体验“五虎棍”
实践队立足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着重探讨耿井村非遗项目“五虎棍”的传承发展路径,提出了包括创新表演形式、培养后继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开发非遗文化旅游项目等具体的传承路径,旨在发挥地域性非遗文化的优势,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尤其发挥队员特长,结合五虎棍形象、技法特点为耿井村“五虎棍”设计IP形象,服务五虎棍的宣传与创新需求及文化内涵,利用绘画设计五虎棍动画形象和动作图解、制作宣传海报,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非遗文化。
图6:实践队为耿井村“五虎棍”设计的形象IP、动画图解和宣传海报
实践队成员此次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文化乡村行动,为耿井村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每位成员都收获颇丰,是一次宝贵的基层实践经历。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以耿井村“五虎棍”为代表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乡村振兴的有效突破口。通过深入挖掘与活化非遗资源,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更有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增长,提升村民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乡风、文化振兴。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探索非遗文化自身发展及其与农业、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路径,让非遗成为耿井村文化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焕发乡村文化新活力,共绘乡村振兴美好图景。